
个人简历
出生年月:1975年4月
任职年月:2017年8月
职称:研究员
党政职务: 无
所在学科: 资源与环境
导师:硕导
最高学位: 博士
学术任职: 无
联系方式:yujg@jaas.ac.cn
无党派人士。兼任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土壤》、《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安徽农业大学学报》、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农田碳氮调控与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改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主创新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多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农业部行业计划、国家水专项和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等课题多项。获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1项,2010年第五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0年院发表论文奖1项,2011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3部,授权专利3件。
研究领域
农田碳氮调控与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改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科研项目(近五年)
[1]. 福建省烟草公司南平市公司科技计划项目(2022350700240104)“邵武烟田土壤生态功能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方共同主持,总经费155.74万元,到院经费80万),(2022.1-2024.12)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21YFC3201503-03)“长江及黄河典型区域农田土壤化学计量比调控与碳氮磷协同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145万元),(2021.12-2025.12),子课题主持。
代表性论文(近五年)
[3]. 赵家阳, 于孟康, 马玉珠,段婧婧,于建光*, 薛利红, 杨林章. 不同耕作灌溉和有机肥替代下稻田有机碳和氮磷潜在排放特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4, 14(6): 1655-1664.
[4]. 赵家阳, 于建光*, 于孟康, 王宁, 郭智, 薛利红, 杨林章. 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稻田有机碳和氮磷的排放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 40(8): 1102-1112.
[5]. 房体磊, 李小龙,刘高峰, 谢海斌,仇波,刘智奇,焦加国,张仕祥,于建光*,黄德荣*.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烟稻轮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41(2):482-492.
[6]. 于孟康, 赵莉, 于建光*.沼液不同施用量对水芹生长发育及田面水氮素排放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4,52(2):29-35.
[7]. 陈佩,罗佳琳,黄丽颖,王宁,于建光,薛利红.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根际土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10):2264-2273.
[8]. 马如龙,段婧婧,于建光,薛利红,索全义,杨林章.生活污水尾水回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1):216-226.
[9]. Zhao Y-H, Wang N, Yu M-K,Yu J-G and Xue L-H (2022) Rhizosphere and Straw Return Interactively Shape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Paddy Soil. Front. Microbiol. 3:945927. doi: 10.3389/fmicb.2022.945927
[10]. 白冰洁, 刘庆峰,于建光*,陈小云*,肖新,李勇. 玉米、三叶草秸秆和蚓堆肥施用对黄河故道潮土理化性状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2021(6):18-24.
[11]. 罗佳琳, 赵亚慧, 于建光, 王宁, 薛利红, 杨林章. 麦秸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根际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1, 29(9): 1582-1591.
[12].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薛利红,杨林章.水稻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土壤,2021, 53(5): 937-944.
[13]. 赵颖,周枫,罗佳琳,赵亚慧,王宁,于建光*, 薛利红, 杨林章.稻秸还田下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江苏农业学报,2021,37(5): 1167-1174.
[14]. Wang N, Zhao, YH, Yu JG, Xue LH, Li HB, Yang LZ. Roles of bulk and rhizosphere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denitrification from paddy soils under straw return condition.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1: 21(6): 2179-2191. (corresponding author)
学术及科研成果(近五年)
江苏省农学会团体标准:《秸秆还田稻田排水 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T/JAASS 159-2025)》,排名第一。
授权专利(近五年)
薛利红,刘睿谦,冯彦房,于建光,杨林章,2024,一种镁改性炭基磷吸附剂废弃物的多级再利用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23 1 1663061.1
其他
江苏大学只招收过1名硕士并已于2024年顺利毕业。